Search

Nikon鏡頭的評價和配置 – 變焦

作者:發表:2009年3月10日

在網上找到一篇名為”業餘發燒友對NIKON鏡頭的評價和配置”的文章覺得不錯,雖然文字很多,但用字不算深,攝影新手看完後應該會對攝影鏡頭有進一步的認識,好好閱讀吧!

nikon-lens

業餘發燒友對NIKON鏡頭的評價和配置︰(1) 變焦

轉自及簡繁翻譯自: http://bbs.jinghua.cn/viewthread.php?tid=89160

當你真的變成了一個攝影的發燒友或愛好者, 會發現,玩單反的 一個很大的樂趣,在於配鏡頭,換鏡頭︰各種各樣的鏡頭,不僅在自己的相機上換來換取,也更多地在腦子裡換來換取﹗經常琢磨 什麼樣的配置, 是合理的配置,才能拍出亮眼的照片。網上評論更是無數。道理大家都知道, 狗頭到了行家手裡, 片子照樣亮麗; 可是大多數人, 特別是發燒友, 像我一樣,總覺得片子的質量和鏡頭的質量關係更大, 誰讓那些高手天天拿著好鏡頭(牛頭)啊, 不買幾個牛頭不過癮, 不能安心攝影。

話又說回來, 除了公家出錢或是自己有影樓業務, 凡是自己出錢的,都希望能把刀用到刀刃上, 也不能每個牛頭都買。 於是到底什麼樣的鏡頭應當抱回家,便是一個非常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這樣,我們首先明確 問題︰ 自己花錢(不花冤枉錢), 能有一個decent (拿的出手)的鏡頭組合, 能拍照所有的場合(業餘者的夢想), 能安心提升攝影水準 (節約時間是一個現實問題)。

轉換到鏡頭語言, 至少從廣角到長焦,光圈有至少1.4 到2.8, 鏡頭至少有牛頭, 至少要有水旺旺的大眼睛。

網上有很多很好的鏡頭配置的評論, 例如123zero, 寫的很好,大家參考;那麼本文是從另一個角度和網友分享經驗, 筆者從1996年擁有第一台NIKON, 目前仍有D200,D50和一台膠片機。 鏡頭嘛, 終於也穩定下來。

和90%攝影網友不一樣的地方, 筆者的本職工作和鏡頭的光學設計,製作有很大關係, 也曾經和NIKON的senior sales (進階銷售人員)談過N小時(但是沒有談鏡頭)。可以從器材設計製作銷售的 角度有一點發言權。

從商業角度來講, 儘管NIKON的照相機和鏡頭,滿街都是, 給人感覺一定是掙了很多錢; 但是, NIKON最掙錢的不是這些,而是給INTEL,AMD製造的晶片用的光學精度要求極高的光學光刻機, 大家一定很吃驚吧。CANON也一樣。 在那個行業裡, 蔡司還不行。(不能隨排迷信蔡司鏡頭)。

換句話, Nikon 投入的人力在鏡頭上設計的,不會很多很多, 一方面也是因為鏡頭的光學設計比較經典。 這樣的話, 鏡頭的價格極大的倚賴於材料成本和製作成本和新技術。 學過商學院的人或搞商業運作的, 應當明白我說的。

大家大概明白了我的意思, 我們如果知道NIKON如何計算鏡頭的製作成本, 那就買那個費力氣的又相對便宜的和適合自己特殊需要的。 NIKON的工程師自然知道,用料講究製作費力的鏡頭, 是為了更好的成像。 很多網友自己作評測,搞得很複雜, 費時間, 結果還不一樣,還吵架。知道我下面的公式,自然就知道那個鏡頭的成像好了, 也就不瞎吵了。

鏡頭裡光學的東西很複雜(我學了十幾年),我就告訴大家結論好了︰除了千錘百煉的設計(50/1.8)以外,
(1) ED鏡片越多, 色彩 越銳利鮮豔, 非球面鏡越多,廣角變形越小 。 ( 如果是學術角度的話, 不一定對,這裡只是簡化一下)
(2) ED鏡片越多越貴,非球面鏡越多越貴
(3) 光圈葉片越多,越貴
(4) 尺寸越大,越貴
(5) 金屬料,自然比塑膠好

首先,以此來作鏡頭成像的評價

(1) 著名的XZP ( 70-200/2.8),5 片ED鏡片(最多的), 公認的顏色豔麗,銳利,長焦,不需要非球面鏡校正變形, 77mm大眼睛,金屬用料,真是沒缺點(重,大,D3 上的議論),按我的公式,成像色彩銳利無人能比,沒意見吧。買不買,有錢當然買,有貨當然買。($1700 US)
(2) 80-200/2.8, 3 片ED鏡片, ($900), 好多人拿這個和XZP在色彩成像上比,大家明白了吧,還是有差距呀
(3) 24-70/28, 3片ED鏡片,3片非球面鏡,用料十足, 僅次於XZP, 因為加了nano 鍍膜(沒什麼了不起)和較長焦距(畸變更容易控制), 比17-55成像更好,$1700, 但是 同樣的材料,比17-55貴了500美金,有些過了,要等等。
(4) 28-70/28, 2片ED鏡片,1片非球面鏡, 以前的best, 但是用料不足, 無法和17-55 在數碼上對抗, 推出舞台。
(5) 17-55/28, 3片ED鏡片,3片非球面鏡,用料十足,僅次於XZP,在這個焦段,公認的顏色豔麗,但是飽受爭議,都是DX format 惹得 禍$1200.
(6) 17-35/28,2片ED鏡片,3片非球面鏡, 因為焦段比17-55小,因此同樣3片非球面鏡, 對畸變的控制超17-55, 但是只有2片ED鏡片, 顏色不如17-55
(7) 18-70mm, 3片ED鏡片,1片非球面鏡, 很多人吃驚它優異的色彩和銳利,3片ED鏡片, 和17-55 一樣,顏色很好,所以有人覺得和17-55差不多 (可憐的17-55), 但是非球面鏡在這么大的焦段少了, 所以在廣角有明顯的畸變。 $300. 沒錢一定要買。顏色如同 17-55, 比17-35 還好, 就是畸變不好。
(8) 18-135,1片ED鏡片,2片非球面鏡; 只有一片ED, 色彩不如17-55,17-35,很多人說他干澀, 沒錯吧, 但是相對來說, 畸變的控制要好($300)
(9) 18-55,1片ED鏡片,1片非球面鏡; 除了ken Rockwell 說它好, 沒人說它好。
(10) 18-35, 1片ED鏡片, 1片非球面鏡; 著名的銀廣角, 和18-70相比, 在DX format沒什麼優勢, 除了77mm以外的大眼睛和相應的畸變控制。
(11) 12-24/4, 2片ED鏡片, 3片非球面鏡; 才是數碼時代的銀廣角,3片非球面鏡來控制畸變。 ($900)
(12) 14-24/28, 2片ED鏡片, 3片非球面鏡, 帶nano鍍膜。才是數碼時代的金廣角。 $(1600), 偏貴。
(13) 18-200mm, 2片ED鏡片, 2片非球面鏡; 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壞, 自然最好作旅遊頭了。 不能出最好的色彩, 也不能出最好的畸變控制。
(14) 24-120mm, 2片ED鏡片, 2片非球面鏡; 在膠片上和18-200 一樣;目前很冷清

我想現下大家對變焦的鏡頭的評估,有了理論根據了, 很多爭論可以結束了吧。 只要記住鏡頭的ED數和非球面鏡數,性能價錢就很容易評價了。

對17-55/28, 目前的處境很不幸, 但是和24-70 or 17-35相比, 從用料上而言還是很值得的,相對便宜。但是18-70對其傷害最大, 色彩竟然不分上下,加上便宜的50mm鏡頭帶來的大光圈,和別的定焦廣角存在,加上人們對未來全副的期待,得到不幸的待遇。 實際上, 對所有的DX DSLR而言, 17-55 無疑是最好的變焦。目前美國的價錢$1200, 我估計很快就會缺貨的。 對照一下70-200的XZP 或24-70,待遇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

鏡頭的配置

大家一定奇怪這個方法很實用, 因為對變焦鏡頭成像的分析,最簡單最重要的是這樣了,如果有人想親自設計鏡頭, 有很多軟體, ZEMAX 或 OSLO, 也可以試試。 試試就知道ED鏡片和非球面鏡的重要性; 有兩個原因, 光學設計上, 能少用鏡片就少用, 產品上, 也是能少用就少. 講的稍微多點, 鏡頭的設計, 大致都定了, 沒什麼了不起, 中國人也可以很棒 ( 和一些光學老院士談過, 國內主要是材料,研磨技術, 鍍膜的問題);

鏡片多了的壞處是, 鏡頭間的來回反射,引起所謂的鬼影炫光麻煩, 所以遮光罩能帶上, 就帶上, 你不知道設計師很下功夫的;看看 70-200 的遮光罩很長, 17-55的也很長。 所以, 鏡片能少最好, 如果少不了, 一定是為了性能。 做過產品的人知道, 多一個零件,不知到會帶來多少麻煩, 不要說貴的了。

試試我們的理論, 我們看一個值得推薦的鏡頭, 16-85 VR, 2片ED鏡片, 3片非球面鏡, 帶VR,構件和17-35, 14-24,12-24 一樣,才640$, 所以大家不要奇怪它卓越的光學性能, PHOTOZONE認為和17-55 一個水準,一半的17-55的價錢, 還有VR。 如果大家還沒有鏡頭的話, 可以買這個。 一個美國攝影者問我為何16-85這么貴, 聽我這么一講,馬上就買。 PHOTOZONE也沒講清楚為什麼。

ED,非球面鏡理論, 是用來作成像的評價, 應當是很準的, 但是和價錢是沒直接關係的。 但是好像和鏡頭的 售價有關,裡面涉及到NIKON的定價策略。 先聲明一下,本人從來沒在Nikon、CANON工作,如果無意歪打正著說出NIKON的定價策略,那見諒了。本人寫此文, 實在是感謝那些論壇上貼好文章, 好照片的攝影愛好者,和我一樣的發燒友分享的。

鏡頭的材料, 特別是研磨, 很有學問, 基本上是高品質成像的保證。 鏡頭越大, 越難 ( 哈勃望遠鏡就是大鏡片研磨出了問題)。 77mm 的鏡頭,應當比67、62、52mm, 難多了, 玻璃的比壓模的難, 不用說高檔玻璃了。 材料均勻性,純度的問題, 我們中國好像總是方面有差距。牛頭的鏡片, 那是狗頭不能比的。 蔡司的做工, 也是最好的之一, 可以注意到蔡司不太作大眼睛那, 能把小眼睛做好就不容易。

對鏡頭的評價,及其複雜, 除了光學設計, 裝配的精度, 玻璃研磨,影響很大。 我充一點, 牛頭的玻璃中雜質控制很好,這是很多人感覺牛頭色彩亮麗的原因, 但是即使是行家 ( 我見過的), 拿著鏡片也要看半天的,所以大多數人看不出來。 另外一個原因,是鍍膜的水準, 例如28-70, 設計一流, 鍍膜一流, 但是 NIKON 顯然放棄了那樣的, 新的24-70,也是用ED, APSH,來取代。 因此用ED, APSH, 來評價NIKON目前變焦的成像,是目前NIKON採用的, 有人回帖也說了, NIKON 鏡頭參數第一條,就說幾個ED, APSH, 這位DX好聰明。

一位DX,問了28-200, 一看是3 ED, 3 ASPH, 顯然成像出色, 但是從推出的時間上, 沒有VR, 沒有高ISO,在當時是沒有太大用的; 如果不是產品定位問題的話, 那倒是說明了 NIKON 那個時候就想開發全副了, 筆者認為那是全副的便宜的旅遊頭。

如果幾個lens 的 ED, APS, 數量一樣, 那就要看別的了, 設計, 材料,。。。。

鏡頭的價錢, 很多時候還是做工。 10$ 的TIMAX和一萬美元的Cartier 一樣走時準確, 但做工是不一樣的。 牛頭的作工,那是狗頭沒法比的。 如同瑞士手錶。 但是就我們這裡將成像而言, 很多時候和牛頭不分上下。 如果你會用的話。

很多人問定焦,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還需要講一下另一個評價鏡頭的參數, 分辨率。如同用幾個ED鏡片說話, 筆者喜歡數字, 對成像的評價最好用數字說話。

這不能不提MTF(光學傳輸函數), 筆者從研究生設計某種特殊相機時候, 認識他了。 是公認的最好描述光學成像特性的東西。 但是,它對設計者極為有用, 很多光學設計軟體必需有的。對攝影愛好者, 只給參考意見。 主要是因為NIKON廠家給的是最大光圈的特性, 而不是所有的光圈時候的曲線。 同時, 如果真的有, 行家也會看出設計裡的問題或竅門。 因此廠家都不給。 另外一個原因, MTF的準確測量也比較難。筆者在網上找了找, 覺得還是PHOTOZONE的測試比較可靠, 有主要光圈的數據。 筆者先後和幾個德國人相處過, 覺得他們干事可靠,應當放心, 但是評論結論不一定準, 常常有點酸。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 筆者提出的ED鏡片和非球面鏡理論, 是有效幫助大家理解變焦鏡頭的, 架構決定性能,可以從中知道某個鏡頭的長短處,付的價錢是從那裡來的, 對變焦有用, 對定焦意義只是參考, 因為變焦的設計難度,相比於定焦,大很多,沒有硬體的支援不行。 回答定焦的問題, 很容易惹爭議。

從設計的角度來講, 定焦基本上停頓, NIKON/canon都是全力推變焦。 和變焦相比, 在小於50mm處,定焦基本上落下風,這都是非球面鏡的功勞,有時候簡直不敢相信廣角定焦的處境,大於50mm, 有很多定焦名頭。因為定焦的設計實在是很容易集中力量, 現有的設計都是經典, 很難有突破, 質量都在鏡片上的製作,突破都在作工鍍膜上。 還好,蔡司,真是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優良的作工鍍膜硬是將廣角定焦的水準提到新地步。 大於50mm 的定焦, 和變焦百花齊放; 大於200mm, 都是定焦的天下。 這是nikon鏡頭明顯的趨勢。 如果想知道物理原因的話, 那是因為ED 鏡片和非球面鏡的成本在廣角端成本低的優勢表現明顯。

從理論上說, 變焦無法超越定焦;但是實際上NIKON/CANON 定焦不上進, 搞得一個17-55(24-70)/70-200 兩個變焦鏡頭 ,基本上通吃。 定焦基本上靠大光圈,相對便宜或者特殊應用取勝。

現下數據說話, 簡單其間, 筆者從PHOTOZONE 提取分辨率最大值(即使在不同的光圈下), 來得出鏡頭的分辨能力, 表中第一列是鏡頭名, 第二列是工作焦距, 第三列是分辨率

在24mm, 如果不是蔡司的話, NIKON中24-70最好

16-85 24 2211
17-35 24 2236
17-55 24 2160
18-70 18 2141
18-70 24 2110
18-135 18 2223
24-70 24 2319
N24/2.8 24 2234
N20/28 20 2161
ZF25/2.8 24 2325

在40-55mm, nikon中24-70最好, 但是注意最便宜的50/1.8很不錯

16-85 50 2137
17-55 55 2089
18-70 40 2074
24-70 40 2281
50/1.8 50 2250

在70-85mm, 70-200mm, 最好

16-85 85 2147
18-70 70 2053
18-135 70 2128
24-70 70 2212
85/1.4 85 2176
70-200 70 2296

筆者無意給出一個結論, 定焦好還是變焦好, 只是希望數據說話, 如果不考慮錢的話, 從12mm 到200mm, 基本上都是變焦的天下,但是105,85, 50mm 和蔡司的除外。 蔡司是憑實力比拼, 105, 85mm 是特殊應用,50mm 的性價比無人能比。 一個50mm 的50/1.8成像和$1700的24-70在50mm的焦距處,可以相提並論, 還有比24-70更大的光圈, 無論如何都要有。筆者經常看著50/1.8, 感慨萬千﹗我想很多人都會有同感。

另外一個名頭是,NIKON 85/1.4, 是一個”legend”, 光學設計的傳奇, 這個頭比的不是1.4, 而是焦外, 焦外如絲綢,筆者對它的設計很是著迷, 因為所有的光學設計都是為了成像清晰的,這個是為了焦外漂亮的。 如果那位DX有它的設計資料, 請上傳。 如果有錢的話,一定要有。 蔡司的頭基本上所有的都比同類的NIKON貴, 除了這個頭以外。 可見次頭的價值。 當然我也有。

筆者提出的ED/Aspheric lens理論和總結的PHOTOZONE數據, 主要是為了方便鏡頭的了解, 選取, 購買。在此用來分析鏡頭的配置之前, 還是補一下定焦的優點, 很多變焦愛好者忽略的, 因為一個焦距, 定焦可以很容易讓攝影者了解鏡頭的性能,特別是透視關係, 最佳工作範圍,更容易集中精力作圖, 因此很多人總覺得定焦照片好。 這也是筆者唔出來的。

下回我們談配置。

用什麼樣的鏡頭, 取決於很多情況。 因此本文注重購買者的定位, 業餘發燒友, 不靠攝影掙錢,自己認真地花錢, 喜歡攝影,享受生活。 換句話, 認真的人, 不論窮人富人, 認真的業餘就會出片子。

第一種︰ 只需要一個鏡頭的, 不喜折騰的, 就想老老實實拍片
1. $100預算, 就50/1.8, 不會錯了。 小小的眼睛, 成像和24-70, 17-55等大眼睛不相上下, 還有更大的大光圈。 人文,旅遊,暗光, 風景通吃,DX format or FullFormat 通吃,內行看見了一定會想, 這人沒準是高手。 不建議50/1.4, 成像不如50/1.8, 最小光圈不如50/1.8, 要省錢, 一省到底吧。 輕便,好用。 用的是人類光學設計百年的精華。
2. $300的預算, 就18-70, 三片ED 片, 色彩如17-55好, 銳利, 缺點是非球面鏡用的少, 畸變大, 光圈小。 廣角端,最好從24mm 用, 是$300美金左右鏡頭做工最好的, 最劃來的。筆者認為之所以有這么一個劃來的鏡頭,是因為它是最早一批NIKON打市場的。 和一個18-135比,後者多了55mm, 還買一個價錢。 如果不是太關心做工, 18-135 也好。那是D200 的掛機頭, 公認的最銳利的DX 版的鏡頭, 如前所述, 顏色干點, 但是旅遊方便。 風光頭。
3. $600 的預算, 就16-85VR, 如前所述, 光學性能和17-35, 17-55等牛頭不分上下。 做工也好, 不是大眼睛,光圈小了點, 但是VR可以給至少3 stop, 除了暗光活動的沒法子,顏色澀點, 所有的光學性能比17-55 好。 16mm 的廣角比17寬,如果只追求成像的, 16-85VR,基本上就是 合適的選擇。 推薦。 不建議18-200, 多出來的長焦, 太軟, 還不如不要。
4. 有錢人, DX format, 17-55; FX format,24-70. 人文, 旅遊, 暗光, 新聞, 人像通吃。拿在手裡沉點點的, 77mm 的大眼睛, 精致的做工, 心裡舒服。 一個專業的萬能頭, 什麼都好。 關於17-55, 多說兩句,因為爭議很大,筆者認為17-55 的未來生存空間,在於只想擁有一個鏡頭的人(DX )。 17-55的問題, 如前所述, 本來是用來作DX上的28-70,但是因為DX format 的原因, 出類拔萃的17-35, 28-70, 有名的定焦頭50, 35, 24, 20, 都進來競爭,所以處境艱難。 儘管它仍是DX上最好的最有用焦段的變焦頭,一流的用料做工, 但是筆者認為17-55的設計出了問題,沒有達到要求︰它沒有做到真正的出類拔萃。 NIKON的設計師當時沒有很好地理解DX format. 這是我想了很久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大概很多人都會同意我, 這是對17-55 最公正的評價。 想想, 過去的17-35, 28-70, 70-200,那個狗頭敢叫板。現下18-70, 有人說和它差不多, 16-85, 測試比他強。 尷尬。 見下表

在16-18mm 處
16-85 16 2226
17-35 17 2244
17-55 17 2200
18-70 18 2141
18-135 18 2223

在24mm 處
16-85 24 2211
17-35 24 2236
17-55 24 2160
18-70 24 2110
24-70 24 2319
N24/2.8 24 2234
ZF25/2.8 24 2325
在50mm 處

16-85 50 2137
17-55 55 2089
50/1.8 50 2250

每個焦段單獨較量, 沒有17-55勝利的, 17-55 是個全能冠軍, 但是沒有贏得一項單項。 所以我說, 如果只要在DX上擁有一個鏡頭,那就是它。 或者說,是Cartier手錶, 就是點慢, 你要不要它? 如果是全能冠軍, 我還是要的, 只要價錢合理。 但是有一點,它不是legend, 不是傳奇。 這決定了它的命運。

第二種︰ 多鏡頭組合

講之前, 先交待一下, 算下來,sofar,筆者在鏡頭相機上的花費在一萬美金左右,因為浪費了時間和金錢, 其間深感一個簡單的理論指導,很需要。 筆者談過的鏡頭都用過, 大多數都有過。

例外一個筆者深入研究的原因, 是筆者簡直不敢相信, 發現變焦在14-200mm, 基本上一通天下。因此真的拿出NIKON的一個個鏡頭架構圖研究。發現ED和ASPHERINC LENS對變焦的性能貢獻極大。才得出這樣的經驗理論。 一定不完善,所以才應用PHOTOZONE的MTF數據來說明問題。 筆者是一個一個將PHOTOZONE的數據輸到電腦裡的。 仔細分析的。

需要強調的是, 這是針對變焦的, 和定焦沒有太大關係。 因為NIKON、CANON硬是將ED/Aspheric Lens的成本搞下來,那個時候,定焦拼的是設計,做工, 用不起這些鏡片。 但是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變焦頭的性能。 ED/ASPheric鏡片對畫面的提升,說明了新材料的引入, 有效的提升鏡頭的成像品性。 這和¥10的電子表, 和手工的瑞士手錶,對可以起到同樣精確的地步。

另外, 筆者從未接觸過除NIKON,蔡司以外的鏡頭, 因此筆者的理論主要是用來理解NIKON, 大概只能用在NIKON的上面。

每個定焦頭都有優點, 但是總體上說, 如果不是蔡司幾個新的定焦頭的橫空出世, 那是全盤退守到特殊領域。 85/1.4, 拼的是焦外(分辨率所以還不如85/1.8), 105搞微距, 還有DC, PC之類的頭, 那不是我們玩的。 音響發燒友還記得真空管吧,

大多數定焦頭的攝影者, 沒有意識到為什麼他們的照片比變焦好的原因是, 他們很好的用了定焦, 用多了, 對鏡頭很熟悉, 功夫下到了,自然好。變焦,如果如懶人那樣用, 光靠手指頭, 那是沒法和定焦比的。 這是筆者另一個很重要的強調點, 認真再認真,有益於下面多鏡頭的選擇。

成像質量和鏡頭價錢沒那大的關係, 在NIKON裡, 50/1.8在自己的焦段所向披靡, 才$100.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快速了解鏡頭,選擇鏡頭, 使用鏡頭, 然後好好向網壇上出好片的藝術家學習, 出好片,是筆者寫此文的願望。 買牛頭就是買瑞士手錶, 特別是Cartier ( 不俗的珠寶)。我們來看多鏡頭組合。

再次重申一次, 筆者攝影是業餘的(文章寫的不好, 理解不對的地方,多多見諒),光學是天天受熏陶, 發燒是真的。 進入到多鏡組合, 那是進入到一個要花錢的地步, 玩單反攝影的人, 有錢人多,但是藝術家也多, 這裡就要談品味了。 誰讓攝影和藝術沾光﹗

我想品味, 就是知道什麼是最好的。 不論多少價錢, 你知道在你手裡的是最好的, 因為知道是最好的, 所以會有一種滿足, 一種從容。發燒,就是追求一種完美的感覺。玩過音樂發燒的人, 會有類似的感受。 之所以鏡頭精益求精, 那也是對完美的追求。 Nikon 有很多偏門的鏡頭,筆者不討論了。 鏡頭還是要用的。

筆者不建議所謂的17-35,24-70, 70-200的配置, 很多人認為那是最好的, 筆者認為那可能是最貴的,最重的(小於200mm的焦段), 是誤導。 如果是公家的例外, 自家的話, 金錢味道如三個鏡頭的重量一般,太重, 像鑲滿了鑽石的勞力士。筆者還是喜歡不帶鑽石的Cartier 的感覺。因此建議最多擁有其中的兩個。 如果你說三個頭都有, 除了知道你有錢, 你的品味無從談起。

器材發燒友, 有收藏的味道。 那麼我來推薦一下筆者認為NIKON做的最好的牛頭, 70-200/2.8. 或者說,有那麼一點legendary 傳奇色彩的頭。 如上所說, 有5片ED, 按我的說法, 成像色彩最好。 新版的24-70,有nano 鍍膜,但是3 個ED, 70mm 處, 還是XZP勝。之所以說有點傳奇色彩, 實在是因為問世以來, 沒人說成像上什麼太大的缺點。 D3上的事情,只是對個別人有影響。 筆者看到一副漫畫, 一個人抱著XZP睡覺, 深有感受。 做工一流, 成像一流, 大大的眼睛。 在70-200焦段,有很多有名的定焦頭,但是NIKON用上了所有的, 包括VR,愣使 XZP站住了腳。 建議擁有。 XZP在美國經常缺貨。

關於24-70, 17-55, 如前所述, 那是很適合就玩一個鏡頭的人。那是最佳選擇。 但是想玩的更好,筆者認為最好在這個最常用的焦段放棄這兩個牛頭,因為經驗告訴我, 在廣角端和長焦端, 經常處好片, 幾率遠遠大於24-70、17-55. 如果明白這個, 水準會上升很大的。

因此, 先建立個工作平台 (不到$750), 先練兵, 筆者天天帶著50mm.

(1) 對DX, 用 16-85VR + 50/1.8。 16-85VR, 兩ED + 3 ASPHERIC Lens, 架構材料如17-35, 14-24, 12-24這些名頭, 外加VR超過2.8光圈,在用50/1.8彌補大光圈事實上勝過17-55,,和24-70差不太多。 你知道手裡拿的是目前在DX上成像最好的頭, 和那個人類鏡頭設計上最好最簡單的名頭。這樣的組合, 到那都方便。 16-85是新頭, 我認為是NIKON市場定位清晰, 積攢了很多DX經驗的結 晶。

(2) 對FX, 用24-120VR + 50/1.8. 24-120 VR, 兩ED + 2 ASPHERIC Lens, 是這個波段的合理。美國的一個著名園林攝影師大多數 , 好照片都是用它拍的。

然後, 在長焦端和廣角端, 慢慢收集名頭。 先收集長焦的, 在收集廣角的。 因為長焦容易點, 廣角要求高。
(3) 長焦端, 70-200/28, 不會後悔的選擇。 如前所述, NIKON做的最好的鏡頭。 85/1.4, 最好的bokeh背景。這兩個頭, 都有些傳奇色彩。 8514另外一個優點, 光圈大, 暗光攝影, 拍攝舞台, 不會讓人誤解認為是恐怖分子, (在美國,是XZP的一個問題)。 注意了, 這兩個頭, 無所謂DX或FX, 英雄風范。將近$3000.
(4) 廣角端, 多用於風光, 不建議大光圈。 最近蔡司的18mm 新頭,是3.5的光圈。 如果是高手, 12-24/4 比較好,如果像我一樣的業餘, 建議先用16-85 對付一陣子。 14-24/28, 那個樣子不太接受。 個人覺得NIKON的廣角定焦比較混亂,一方面被自己的變焦衝擊的野狼狽, 另一方面被蔡司的頭衝擊的一敗涂地。 儘管大家不太相信MTF, 但是我是信的, 那幾個數據看了都不用爭論,幾個NIKON廣角定焦, 我是NIKON的設計師的話,壓力會很大。 因為在廣角端, 蔡司的手動聚焦的缺點, 反而是優點了。 如前所述,定焦頭, NIKOn 不思進取, 但NIKON目前一定在努力奪回市場, 不久會有新頭的。 因此建議等等, 目前需要處理一下手裡的幾個廣角定焦頭。

筆者看了一些回帖, 一些人的水準相當的高, 非常佩服。 更加自認為業餘。

關於光學成像的評價, 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測量方法, 這是引起爭議的主要原因。 筆者知道幾個美國朋友正在出去開一個測量MTF的公司。 希望他們成功, 可以消除很多爭論。 但是爭論也是一種樂趣。

關於鏡頭的設計, 關鍵在於一個出發點,這需要很有經驗的人, 然後交給計算機。 算得是很準的。 但是好的設計, 需要對工藝的理解。 鏡片的研磨, 經常在大規模生產的時候出問題, NIKON的長處在於擅長將高品質的研磨技術, 規模化。

鏡頭還是道統產業, 利潤不高,筆者天天見面打交道的人, 設計的鏡頭賣$4000. 哈哈! 一個日本的1mm 直徑的球面鏡還要好幾美金。這方面NIKON還是濃道的。

最後筆者評述一下目前NIKON的產品策略和未來的可能有用的東西。

筆者的ED/Aspheric lens理論, 是為了便於對nikon變焦 鏡頭理解,在一個的設計理念風格, 一樣的質量管理,應當從成像質量是可比的。 用這個, 可以知道手裡的頭優點在那裡, 然後用在其長處。 (蔡司, CANON, SIGMA, 等, 不可比)。

定焦和變焦之爭, 有點腦子的,都不難得出結論, 定焦理論上是最好。 但是, NIKON, CANON 不遺余力,逆流而上, 硬是讓變焦達到了一個和定焦可比的地步, 如果是如果有人疑惑我對定焦變焦現狀的評論, 就是疑問NIKON做事瘋了。

如前所述, 70-200, 是變焦裡面的精品, 一方面得益於人類百年來的設計精華, 伽利略時候就設計望遠鏡了。 另一方面,工作在一個藝術表現力很強的焦段, 最後是因為長定焦很重,因此變焦的優點表現的很明顯, 一個70-200, 相當於好幾個長定焦 。 因此,用料最充分, 做工好, 用盡全力,VR, 2.8光圈, 做出了的東西, 自然最好,是明智的商業決定。NIKON的錢, 你的錢,全部用在刀刃上。

17-55( 24-70), 全能冠軍, 但是沒有做到出類拔萃, 很遺憾。 這個焦段實在是競爭激烈。 我是NIKON頭家的話, 對此應當是不滿意的。 我們滿意不滿意,是另一會事了。

17-35, 14-24和廣角端, 我個人認為, NIKON的產品定位, 出現重大問題, NIKON的錢, 你的錢, 都沒有用到位。有人敢想不敢說, 我來說好了, 根本就不需要2.8恆定光圈, 也不需要AFS。 因為廣角大多數用在風光, 都是小光圈,這裡面應當利用此特徵,收口徑,出精品。 NIKON 後期可能意識到了, 推出了12-24/4的小光圈, 放棄了28/1.4的名頭,但是可能因為和CANON你有我也要有的愚蠢想法, 沒法放棄從12-200的恆定光圈變焦的產品策略。 結果是, 17-35,和17-55焦短重複(也是DX format 把17-35搞得), 14-24, 難看的大頭,美學上不接受,不管廣角定焦的死活,咄咄逼人的廣角變焦, 把自己的定焦逼上絕路, 但是結果都沒有做到出類拔萃, 蔡司最新的18mm, 果然是光圈3.5,不是變焦, 不是2.8, 還是手動, 行家看了, 就知道功夫全用在鏡頭設計和用工上,結果是不說了。 我想NIKON是該好好反省的。鏡頭是要用來滿足民眾需要的, 風光片, 需要的是CORNER to CORNER sharpness, 對清晰度要求極高。

關於NIKON, 已經從一個製作鏡頭相機的, 演變成一個很複雜的公司, 大家要非常小心全副和DX的爭論。 這裡筆者大概分析一下NIKON和CANON上的市場策略。

如前所述, NIKON從光刻機市場上利潤驚人, 一台機子, 可以高達上億, 因為數字相機對晶片的大小要求大, 需求量很大,因此非常符合半導體晶片的利益, 目前是8英寸和12英寸的晶片,如果懂得話, 可以算一下, 一片出不了幾片,這是成本的巨大障礙。如果需求大的話, 半導體晶片廠可以買更多的光刻機,買更多的光刻機, NIKON獲利越多。 目前400mm 的廠子還沒有建好,因此全副的價錢還下不來。 這方面, canon 比NIKON顯得商業氣息很重, 急不可耐。 但是45nm, 65nm 的光刻機的需求, NIKON和CANON已經很高興了。

所以, 從商業運作上, 從自己的利益上, NIKON, canon 需要刺激消費者對全副的需求, 自己可以獲利更多。 這也無可非議, 只是大家注意的了。

下面是筆者最想講的, 大家應當感受到, NIKON內部, 一股極強的技術力量和頑強的理念, 堅定不依的走變焦路線, 全力攻取定焦的最後法寶,大光圈。 那手段就是全副了。 這一點筆者極為欣賞, 你說定焦強, 我變焦就是要打敗你。 首先用VR, 現下用全副上的特點, 可以用高的ISO,來取代大光圈的優點。 這一點, 大家可以看到, NIKON沒有將分辨率 例如24MP,仍是12MP, 把ISO放到首位。相比 Canon的24MP 相機,canon 顯然是把力量放錯了地方。 NIKON 12MP的D3, 也是告訴大家, 12MP 目前是足夠了。

儘管網上很多人, 不認可變焦超過定焦, 認為不可能, 但是NIKON 的技術主導層, 就是相信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 變焦就是要超過定焦。 筆者對此再次表揚, 非常欣賞。

蔡司, 對目前定焦的貢獻, 對完美的追求, 非常欣賞。

從鏡頭講起, 講到變焦和定焦, 攝影無非是一種對美好的追求, 一種對極致的追求。 人生也一樣。 全文完。

補充 – 多謝各位的指正。

因為這個加減法的公式太簡單,擔心誤導,還是說明一下這個公式只用於︰對“當代”NIKON“變焦”的光學成像的評價,對老的變焦和定焦不合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假定NIKON的鏡頭設計師在正確的鏡頭設計理念上。 有個第一位的變焦鏡頭的設計原則,就是變焦比,是除法公式,來輔助一下如果ED和APSH鏡片數量一樣多的時候成像評價︰

變焦鏡頭的變焦比,是衡量變焦鏡頭的設計質量的一個簡單準則,

好的變焦頭的設計變焦比不會超過3︰ 14-24(24/14<2), 18-35, (35/18<2), 17-35(35/17=2), 24-70(70/24<3), 17-55(55/17>3); 70-200 (200/70<3),因此在牛頭裡面, 17-55,(變焦比是唯一大於3的)問題最多。

18-200,(200/18>11), 和相同價位的16-85,(85/16>5), 論成像, 一目了然, 當然是16-85好了, 所以覺得多出來的還不如不要,但是18-200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8-70(70/18<4), 和相同價位的18-135(135/18<8), 成像水準也是可以看出來的。

所以, 在$300價位的DX format, 18-70最好; 在$600美金價位的, 16-85最好。如很多XD建議, 但是這兩個還是不要和17-55對比, 那裡的玻璃,鍍膜,導致的油潤亮麗,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筆者正在和XD們研究。

18-70(70/18<4), 和相同價位的18-135(135/18<8),

17-55的爭議

17-55的爭議比較多,帖子裡面用的詞語不準確, 需要重新講一下。

17-55 是NIKON推出的牛頭,用料作工,都是一流的,恆定2.8的光圈。也採用了很多新的理念,例如2.8光圈一開,成像就很不錯。顏色也很好,NIKON給了個金圈標記,本來是取代 28-70這個膠片牛頭的, 是全力做的,色彩很好,不是狗頭可以比的。但是和所有的NIKON變焦牛頭相比,出現一個不該出現的現象,經常有狗頭在畫質上叫板。 大家想想, 70-200,14-24,24-70,抱怨的不是重,就是不方便,或是貴,但很少抱怨成像畫質的。

17-55的設計失誤,在於NIKON當時頂級的鏡頭設計師層面, 放鬆了對變焦設計的要求,是一種不嚴謹的態度,或是為了追求方便,犧牲畫質的妥協。這一點在對變焦比的放鬆表現的最明顯, 17-55是2.8光圈專業鏡頭裡面,唯一的變焦比超過3的。在同期, NIKON還推出了18-200,18-135這樣的大變焦比的鏡頭, 是那個時期設計理念不太嚴謹的標誌。 如果沒記錯的話, canon 的17-55, 就沒有紅圈。

目前, NIKON知錯就該, 18-200, 轉向16-85, 18-135 轉向18-105(加VR), 老老實實縮小變焦比,提升畫質。 新出的24-70, 還是牛,就是貴。 所以17-55, 好還是好,不是傳奇了。

北美高科技戰場

北美高科技戰場上的經驗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 技術上沒有不可能的事,都是越來越好,換句話,藝無止境。 換到鏡頭裡, 例如,大家都很難相信變焦比定焦好, 但是14-24那個大頭, 基本上打敗了目前所有的NIKON 2.8光圈的廣定焦。

同時,科學技術日新月異, 2002年那段時期,2.8光圈的專業鏡頭變焦比不過三的設計理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進步擴大;未來的時候,一顆2.8恆定光圈的變焦鏡頭從18-200mm,也不是不可能。未來的NIKON鏡頭,也可能全部不用ED,ASPH。

所以帖子裡的ED、ASPH的說法和變焦比的說法,都是片面的,只是提供一個理解NIKON當代變焦的角度而已, 一定是對特點時間內,特點的產品線。

另外,很多XD提出, 蔡司光刻機和ASML合作,市場份額第一, 所以,蔡司還是光學裡的老大,NIKON是老二,這裡更正一下。

2024 數碼攝影終極攻略

希望您在這裡獲得了寶貴的攝影知識!

不要錯過官方最新推出的電子書2024 數碼攝影終極攻略,全書分為二十二個單元,每個單元再細分十多個題材,由攝影心理訓練,到實際的相機設定、鏡頭選擇應用、必學構圖、後製技巧、實戰分析等也一一無私跟你分享。內容包含超過438頁、178個攝影秘技,配合345張精美相片協助學習,務求讓你於30天內大幅提升攝影功力!一次購買後無限更新及閱讀。適用於各款DSLR(單反)、Mirrorless(無反/微單)、Prosumer級相機等,不論品牌型號,舊顧客也可免費下載更新版!

本週進行6折推廣,優惠期即將完結,立即購買

2024 數碼攝影終極攻略